宮廟簡介

一、沿革概述

臺西鄉原名海口,明鄭時期已有漢人進入此地區開墾,清康熙23年(1684),臺灣劃分為一府三縣,海口隸屬於諸羅縣。雍正元年(1723)因人口逐漸增加,清政府原本規劃的行政劃分已無法負荷,為管理上的方便,便以虎尾溪為界,新設置彰化縣,原本的海口因位於虎尾溪之北,改隸屬於彰化縣,並以濁水溪出海口處泥沙淤積而形成的小島──海豐島命名為「海豐堡」。

清代地圖中的海豐港地理位置。
(清董方立、李兆洛〈皇朝一統輿地全圖〉,清道光十二年(1832))

乾隆60年(1795年)五條港一帶的漁民於海豐島捕魚時,拾獲載有「張李莫千歲」香火的王船,並於海豐島上奉祀。嘉慶11年(1806年)由瓦厝公館捐獻鹽田地一分四厘一毛,將張、李、莫三府千歲遷至五條港現址處奉祀。其後,因信徒眾多、香火鼎盛,已成為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。

二、廟宇的建成

臺西鄉位於雲林縣最西邊的小漁鄉,臺灣人說「風頭水尾」(hong-thâu-tsuí-bé)的地方,就是在形容臺西,在風頭上替人頂著強風,在水尾用著人家用剩的水源,這樣惡劣的地理條件讓臺西人擁有天生不服輸,與百折不撓的精神。古往今來神威顯赫之廟宇,無不占得靈力極佳的風水寶地,才能得萬年香火分靈海內外。

臺西雖居於風頭水尾,實為地理極佳之處。全臺灣的蚵苗有三分之二都是來自臺西,是供應全臺灣漁產的重要來源之一。安西府張、李、莫三府千歲擇廟地於此,得水利之便是神通廣大的展現。安西府廟址居於「鳳凰活穴」上,如此風水傳奇一切要從「海豐島」說起。

清乾隆60年(1795),是年農曆三月初十日夜,適逢海水漲潮,漁民於「海豐島」附近海域作業,忽見五條港港口外有金光閃爍。等待海水潮退,那道金光漂到海豐島上,漁民遂前往那金光來源查探,只看到一艘竹筏,上面有香爐一座及清香三柱,另外有一香火,上面寫著「張李莫千歲」字樣。眾人看到,認定是神蹟,所以決定在海豐島的草寮中供奉「張李莫千歲」的香火。自此,凡漁民出海必定前往海豐島叩禱,所求出海平安、漁獲豐收皆無不感應,於是香火日益鼎盛,就連陸上信士亦不辭辛苦前往島上祈求平安。

台西海豐島,1897年日治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
五條港安西府廟貌。

因奉祀「張李莫千歲」的草寮興建在海豐島上,由於潮汐的關係,前往崇奉交通不便。清嘉慶11年(1806),眾信士倡議遷建新廟,而張府千歲則親自化身擇定現今廟址,此風水寶穴稱為「鳳凰活穴」,自此香火更趨鼎盛,海內、外分靈與友宮有三千多處。

神明說:現在大家都流行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開網站啦

本站已不支援IE瀏覽器囉

建議您改使用 Google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